按语:近期,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受省委改革办委托,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评估组专家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指出,定西市党政主要领导在自觉担当改革责任、主动谋划研究改革、亲自协调推动改革等方面很有特色,以改革为抓手,很好地破解了一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富有成效,值得借鉴。现将向评估组提交的定西市党政主要领导抓改革破难题典型材料刊出,请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以市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示范,自觉履行改革责任,切实推动各自领域改革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近年来,定西市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履行抓改革“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领衔推动,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勇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做改革的实干家,紧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主动谋划,协调督办,一抓到底,破解了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力领导和推动了全市深化改革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正在全面推进、厚积成势。
——针对脱贫不稳定不持续问题,创新“551”产业扶贫模式,补齐产业脱贫短板。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最难的是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抓手”和治本之策,调研提出和推动构建“551”产业扶贫模式,助力全市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体系建设,力求既在有限时间、集中有限力量,通过产业扶贫的强力带动,实现脱贫对象持续稳定增收,又为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建立起“7+X”脱贫主导产业和八个扶贫小微业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组建龙头企业1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20多个,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群众以“三变”改革等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增收。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3年的84.24万人、31.7%,下降到去年底的23.95万人、9.12%,每年减贫10万人以上。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其中60%以上来自产业收入。
——针对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创新供应链金融“蓝天模式”,为企业发展“输血壮骨”。融资难是产业链、供应链上各方主体共同存在的突出短板。为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市级党政主要领导积极调查研究,完善政融企对接机制,围绕特色富民产业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为产业链全链发展提供“精准滴灌”。特别是引导甘肃蓝天马铃薯有限公司与工商银行定西分行加强合作,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供应链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全链发展,“政府+核心企业(联合社)+银行+合作社+农户+保险”为联结的“六位一体”金融支持产业带动增收脱贫的“蓝天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蓝天公司带动26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多农户、26318户贫困户发展脱贫致富的马铃薯种植业,实现了全产业链抱团发展。这一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林铎同志肯定批示,在全省复制推广。
——针对重大项目建设难题,创新PPP投融资模式,树立项目建设“全省样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谋划的通渭至定西、定西至临洮、陇西至漳县3条地方高速公路总投资274亿元,是定西有史以来实施的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重大交通工程。面对资金缺乏困局,市级党政主要领导主动包抓项目,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投融资模式,与省公航旅集团探索“政府+社会资本”PPP合作,形成了“降低政府出资比例、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资本和资源资产公开竞争出让”的“一降两变一公开”融资模式, 开创了贫困地区创新融资方式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新路,为全省树立了样本。目前,三条高速项目获批金融机构授信1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通定高速项目获得80亿元银团贷款支持,顺利完成阶段性融资。
——针对营商环境建设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加快发展“软实力”。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为解决营商环境不优的问题,市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给权力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市场活力做“乘法”,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可办,企业设立、变更、注销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行投资项目模拟审批模式,提升审批效率。4个多月时间建成“药博园”,创造了新的“甘肃速度”。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双6条”正负面清单制度,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非公市场主体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186.51亿元,占生产总值5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针对生态建设难题,创新生态产业发展和综合治理模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面对贫困与生态问题叠加且互为因果的现状,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时代重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推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北部山区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紧密结合,推进草食畜一体化,积极打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草牧业发展经济技术示范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渭河源区—洮河片带生态综合治理,筑立起黄河上游陇中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探索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治山治水、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助推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全市林地总面积1008万亩,占我市国土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7.1%。加快绿色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到95.6%,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
——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不足问题,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保障方面问题,市级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推动,帮助群众把美好愿望变为现实。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幼儿园“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中小学“阳光课堂”教学模式被新华社和《中国教育报》等报道推广,全市建立学前教育集团30个,36所名园结对帮扶227个农村园、薄弱园、新建园、民办园,破解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难题。健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市级医院“医联体”建设和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改革,推动定西市人民医院与兰大二院率先合作建立医疗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让定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惠民模式,200多个文化小分队服务惠及200万群众,成为黄土地上的文艺轻骑兵,《人民日报》作了“深山来了文化小分队”深度报道。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 版权所有 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主办 沪ICP备20230316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820号